当前位置:首页 > 财经 > 产业 > 正文

慢的是“速度”提升的是民生“温度”

时间:2025-08-05 15:56作者:综合来源:东方财经网 浏览:

当5633次列车在大凉山的层峦叠嶂中缓缓穿行,车厢里浮动的木姜子香与孩子们的琅琅书声,交织成一幅鲜活的民生画卷。这趟平均时速不足40公里的“慢火车”,与风驰电掣的高铁共同构成中国铁路的双面镜像——高铁标注着发展的速度,慢火车则丈量着民生的温度。

慢火车,印刻民生温度。5633次列车的车票,印刻着最质朴的坚守,2元的最低票价,三十余年未曾上调;376公里线路串联26个站点,让深山中的村寨与外界无缝相连。当高铁以350公里时速压缩时空,这列绿皮车却甘愿“把时间掰碎了给乡亲”。为背篓的阿婆预留空间、帮赶猪崽的大叔搭建围栏、给求学的孩子留出小桌板,尼波站台上的热闹,正是慢火车的生动注脚,它不求速度极值,只问民生所需。车厢里此起彼伏的“这个咋卖”、“帮我递下背篓”,让列车成了移动市集;乘务员熟稔地喊出常客的名字,旅途便有了邻里般的暖意。正如列车长所言:“这趟车是慢,但每一公里都连着山里人的日子。”

巧心思,蕴藏创新智慧。5633次列车的进化史蕴藏着“守正创新”的智慧。专门划分的牲畜区让畜禽与乘客互不相扰、加装的USB接口方便老乡直播卖货、角落的“图书角”成了流动课堂、车窗甚至改造成方便递货的小窗口——这些贴着大地生长的改造,让老列车始终与时代同频。当彝族大姐在车厢里直播彝绣制作,当山货通过列车员代发的快递走向全国,慢火车已从运输工具蜕变为乡村振兴的“助推器”。它的创新从不标榜“高大上”,固定背篓的挂钩、适应山路的防滑踏板、应对温差的保温座椅,乃至乘务员自学的“电商小技巧”,无不是对民生需求的精准回应。

一趟车,载出山里希望。十载春秋,5633次列车见证了大凉山的蝶变。当年在车厢写作业的彝族少年,如今成了返乡创业的电商达人;曾靠卖山货糊口的家庭,借列车带来的客流开起了农家乐。慢火车如同一条隐形的纽带,既将山里的希望送出去,也将山外的机遇带进来。城里游客循着火车轨迹体验彝家风情,志愿者在车厢办起“流动课堂”,外界的订单沿着铁轨涌入深山。在火把节的欢歌里,在孩子们崭新的书包上,在老乡们鼓起的钱袋中,慢火车的价值清晰可见,它不仅运送货物,更传递信心;不仅连接站点,更缝合城乡。

当晨雾漫过钢轨,5633次列车又将启程。载着新鲜的山货,载着求学的孩童,载着彝家人的憧憬,继续在大凉山的褶皱里穿行。这列慢火车的故事,是中国发展的缩影,既有“长风破浪”的速度,也有“润物无声”的温度。当高铁以350公里时速飞驰,5633次依然不紧不慢地穿行在山间,它没有耀眼的速度,却有最踏实的温度,在神州大地上共奏和谐乐章。(袁涛、匡俊吉、刘彪)

最近关注

热点内容

更多>>
华南财经网手机版 中国大财网手机版 中国华财网手机版 中华金融网手机版 东方财经网手机版 大众财经网手机版 齐鲁财经网手机版